1. 費德勒模式(Fiedler contingency):群體績效乃取決於領導者和部屬之間的互動是否良好,
以及情境所給予領導者的控制與影響力兩者的配合。
2. 路徑-目標理論(path-goal theory):leader的工作在於幫助部屬達成他們的目標,同時提供必要的領導與支援。
3. 情境領導(situational leadership):一位leader應該適當的調整他(她)的領導風格,來反映下層的需求。
4. 魅力式領導理論(charistmatic leadership theory):當下層看到領導者的某些特定行為時,
會將這些行為歸因於英雄所特有的屬性或非凡的領導力。
5. 願景式領導(visionary leadership):以改善現況為出發點,來描述一個美好的願景的能力。
6. 交換型領導者(transactional leaders):藉由釐清各個角色和各種任務所該做事,
來引導或激勵下屬達到預定目標。
7. 移轉型領導者(transformational leaders):激勵下屬以組織的利益為重,
這類型的領導者對下屬有很深的影響力。
8. 信任(trust):下屬認為領導者的人品性格或能力都值得信賴。
-- 而信任又分為3種,於第9點解釋 --
9. 三種信任:(1) 威懾基礎的信任(deterrence-based trust):一旦信任不存在時,
會產生一些別人報復自己的恐懼感。
(2) 知識基礎的信任(knowledge-based trust):基於過去互動的過程中而產生的行為預測性。
(3) 認同基礎的信任(identification-based trust):某人了解某人的意圖,
且能知道對方的需求是哪些。